导航菜单
首页 >  机械研究生就业去向  > 院系毕业去向|机械工程学院2022届毕业生去向报告

院系毕业去向|机械工程学院2022届毕业生去向报告

互联网+团队获得全国金奖

方程式赛车队

机器人俱乐部

2022届毕业生去向

(一)

2022届毕业生生源基本情况

毕业生总体规模

机械工程学院2022届毕业生共392名,其中本科生172名,硕士研究生190名,博士研究生30名,总体男女比例为4.03:1。

毕业生总体规模

毕业生生源地结构

2022届毕业生来自全国29个省级行政区,其中主要生源地包括江苏省(24.5%)、安徽省(9.8%)、山东省(7.2%)等省份。

毕业生生源数量前三位省份

(二)

2022届毕业生就业情况与分析

本科生毕业去向

截至2022年12月,机械工程学院2022届本科生毕业去向落实率为96.8%,按毕业去向类型以 国内升学和 协议就业为主。

国内升学

本科生国内升学的人数为80人,占生源数的46.51%,其中以升学本校为主,占比60%,升学至“双一流”建设高校人数占比达到90%。

出国(出境)深造

本科生出国(出境)深造人数为10人,占生源数的5.81%,覆盖到5个国家地区的8所名校,其中升学至QS世界大学排名前200名高校的人数占比80%。

就业单位分析

选择就业的本科生中,覆盖到46个不同的就业单位。就业单位性质以民营企业(54%)、国有企业(29%)、三资企业(8%)为主。就业单位行业以制造业(57%)为主,同时也涉及到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10%)、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8%)等相关行业。整体来看,就业行业与机械专业吻合度较高。

本科生就业单位行业分布情况

本科生主要就业单位

硕士生毕业去向

截至2022年12月,机械工程学院2022届硕士研究生毕业去向落实率为97.37%,按毕业去向类型以 协议就业为主。

升学深造

近年来,我院选择升博的硕士研究生人数略有增加。2022届硕士研究生国内升学人数为10人,双一流高校升学率100%,其中7人升学本校;出国(出境)深造人数为3人,去往新加坡国立大学、多伦多大学、匹兹堡大学等名校深造。

就业单位分析

选择就业的硕士生中,覆盖到107个不同的就业单位。就业单位性质以民营企业(50%)、国有企业(22.63%)、三资企业(11.05%)、其他事业单位(1.58%)为主。就业单位行业以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43.79%)、制造业(34.32%)、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13.02%)为主。整体来看,就业行业与岗位与机械专业吻合度较高。

硕士研究生就业单位行业分布情况

2022届硕士研究生的就业单位整体质量较高,其中毕业生签约人数前三的单位分别为华为技术有限公司(24人)、中国电子科技集团(5人)、上海随训通电子科技有限公司(5人)。

硕士研究生主要就业单位

博士生毕业去向

机械工程学院2022届博士研究生毕业去向类型以协议就业为主,主要就业去向为 高校以及科研院所,覆盖到21个不同的就业单位,大部分从事教育工作,单位所在地以江苏省居多。

博士研究生毕业去向分类统计

学院就业工作特色总结

机械工程学院始终坚持结合国家发展战略的原则,形成了 “辅导员-班主任/导师-学生”的协同工作体系,积极开展各类就业指导工作,致力于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担当引领未来和造福人类的领军人才。

依托院系平台,强化就业价值引领

通过学院“匠·心”信仰公开课平台,引导学生树立远大就业志向,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投身重点行业、重点岗位工作,近几年就业价值引领工作也取得显著成效,2022届学生共6名获评东南大学至善奋斗奖一等奖,2名获至善奋斗奖二等奖。

选调政策解读

持续开展生涯教育与就业指导

2022年,我院开展了多场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相关讲座、沙龙,邀请企业HR和优秀校友回校分享,开设 “简历门诊”线上服务平台,并针对简历制作、面试技巧等开展 “简自我,历未来”相关竞赛,鼓励和指导学生参与学校就业相关比赛并获奖,帮助学生提升求职能力。

我院学生获校简历大赛三等奖(左三、左五)

开展多种形式校企交流与合作

我院与中船重工、中电集团、中航工业、上海商飞等机械领域相关的重点单位长期保持良好联系,同时每年开展多场企业走访,由学院老师带队前往重点企业以及专业相关企业走访调研。近年来,我们已实际走访了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中国航发、南瑞继保、方太集团等公司在内的多个企业。部分企业也来到我院洽谈深入开展科研项目以及协同育人相关合作。目前,我院与无锡先导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共同申报教育部供需对接就业育人项目也已经成功立项。

中电29所来我院调研交流

走访南瑞继保

重视全员就业,开展精准帮扶

我院重视全员就业情况,组织我院团干部进行就业帮扶,精准了解求职毕业生的就业意向、评估其综合素质,拓宽信息发布渠道,一对一为学生推荐条件相当的工作岗位,对有需求的毕业生进行有效的引导和帮扶。

来源 | 东南大学就业指导中心返回搜狐,查看

相关推荐: